集团要闻
【盐城古八景系列报道三】—— 瓜井仙踪

盐城古八景
项目背景

 

       盐城,始于秦汉、兴于北宋、盛于明清。时有“盐渎八景”,历历载录昔时盐渎胜景,或蔚为大观,或意境幽远,是盐城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精华所在。

       近年来,我市精筑历史特色文化景观,将盐城古八景由诗画记载变成情景体验,“由景入境”,立体演绎盐城的文化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322104604.png

 

       “盐城古八景”落位串场河风光带,不仅延续“舳舻千里不绝,商贾芸集之地”的传统风貌,再现历史淮南金玉汇聚之地的盛世景象,更以塑造串场河盐城传统历史文化之河为契机,整合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演绎盐城“因盐兴运”的历代佳话,建立“南秦淮、北串场”的文化旅游地位。

       盐城古八景项目由市城投集团负责实施,北起新洋港河、瓢城记忆,南至世纪大道,沿串场河傍水建设,总占地面积约18.6万平米,拟建配套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项目分二期实施,一期建设内容为铁柱潮声、石桥春涨、杨楼翠霭、瓜井仙踪、范堤烟雨、龙祠胜概六个景点;平湖秋色引用大纵湖的原景点,在新洋港与串场河河口设置标牌将游客引入大纵湖;登瀛晚眺景点作为项目二期实施。

       盐城古八景一期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于2020年3月份开工建设,六个景点已于国庆前陆续建成对市民开放,二期登瀛晚眺景点已结合华通大厦在进行方案优化,拟于2022年年底建成开放。

 

WYZ_7607.JPG

 

瓜井仙踪
典故原义

 

       隋大业十一年,农民起义领袖叫韦彻,据盐城称王,在县城南门外修建皇宫,瓜井成了御花园的一部分。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发兵征讨韦彻,被韦彻打败。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招降韦彻。为了破坏这块"真龙地"的风水,下旨将韦彻的皇宫拆除,在瓜井旁边建一座永宁寺,瓜井又成了寺内僧人饮用水之井。唐太宗统一天下后,修复盐城的土城,宋、元两朝又四次修土城,直到明永乐十六年,才将县城移向西南方,改土城为砖城,此时瓜井被圈入县城东门以内。

 

清人高岑有《瓜井仙踪》诗云:

 

从他名地说东门,那及孙公故址尊。

满径春未瓜自蔓,丹炉人去井犹存。

海天岁月无今古,汉室皋夔有子孙。

渺渺仙踪何处听,教人仰止暗销魂。

 

WYZ_7575.JPG
瓜井仙踪凤凰墩

 

瓜井仙踪
设计思路


       01、景点位置

       盐城中学东北侧。

微信图片_20220324171602.jpg

 

       02、景点原义

       瓜井,旧址在今盐城中学校园东北角,井深水甜,大旱不涸 。盐渎县第一任县丞孙坚在盐城任县官期间,其父孙锺在县城南门外开挖深井,引水种瓜。孙锺家族发祥的故居和瓜井,后来被人们称为“真龙地”。

微信截图_20220324105055.png

微信截图_20220324105155.png

 

       03、古砖现场

     微信截图_20220324151817.png

 

       由盐城中学收集、保存并经考古部门确认的古城墙砖,部分外观刻“山陽”字样。针对现有的老城墙砖,结合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对汉以来文化层遗址采取原址保护,并在明代文化层遗址外单侧用城墙砖垒砌(采用一顺一丁)展示,用可开启、方便维护的方式对外展示。
       本方案文化层、古城墙展示与“古井”传说相呼应。

 

微信截图_20220324154530.png

微信截图_20220324154932.png

微信截图_20220324155455.png

 

 

       根据考古挖掘情况,结合古城墙、夯土层原址保护的相关要求,城墙砖按照史料记载(排列整齐平铺,错缝砌筑城墙基)方式垒在夯土层展示,用可开启、方便维护的展示方法,对外展示。同时根据原有古城墙做法,复建一段地面以上古城墙,作为展示区的延续。

 

04、瓢城城墙夯土遗址

 

微信图片_20220324171719.jpg

 

       明万历《盐城县志》记载:南宋建有土城,明朝永乐年间为抗倭改成砖城,城墙高二丈二尺,周长七里一百三十四步,东西长二里二百一十七步,南北长二里一百八十步,护城河深九尺。民国二十八年(1939),为应对日军空袭,便于人员疏散,拆除城墙。据明代、民国盐城城池图,经现场调查、勘探,于此处发现城墙遗址,即古城墙的东北角。城墙宽约11米,两边砖墙,中间夯土。此次发现的夯土层部分在学校内,部分延伸至围墙外马路下。夯土残存厚度各处不等,最厚处约3米。地层上部复建部分城墙,使用的城墙砖为古城墙原件。

 

微信图片_20220324165739.jpg

 

05、盐城市城墙、城墙砖史料记载

 

微信截图_20220324162846.png

 

       我市城墙始建于南宋1131年,嘉定八年(1215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两次重修,皆为土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重修池城,始改土城为砖城。并扩大了原有城池的规模,增筑了月城,建有东、西、北城楼三座,东门为朝阳门,西门为安泰门,北门为拱斗门,另有东、西两水关,康熙年间添设南门水关。城高二丈二尺(约7.04米),周长七里一百三十四步(约4340米),东西长二里二百一十七步(约1532米),南北长二里一百八十步(约1470米),护城河深九尺(约3米),城池的范围大约为南到串场河内侧,西到环城西路,东到迎宾路、北到今环城北路的位置。万历七年(1579年),在文庙(原市政府南大院)对面增建南门为“迎熏”门,门上建成楼三楹,上题“淮阳一览”,门外建有跃龙池、迎恩亭。后道光、同治、光绪间屡毁屡修,城池因东阔西狭,形状似瓢,因而也称“瓢城”。民国后城垣日毁,再无修缮,终致湮没。现仅发现迎宾北路西侧盐城初级中学围墙内土圩,南北长约200米,宽6-8米,最高2-4米,在土圩外侧底部发现排列整齐单砖平铺,错缝砌城的砖城墙基,少数砖面上有阳文“山阳”字样。另外,在环城西路也多次挖出大约长40cm,宽20cm,厚10cm城墙砖,重约10多kg,有的印有“山阳”、“阜”等铭文,分别为“山阳县”、“阜宁县”烧制,应为明清多次修缮的产物。盐城初级中学段挖掘出的城墙砖是由其自行保管,其余发现的城墙砖由市博物馆保管。

 

WYZ_7553.jpg

▲瓜井亭

盐城城投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