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学党史·读原著|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一)

640.png 

学习《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22年1月24日在全国发行。该书分上下卷,共11章、83节,约49万字,史料丰富、凝练生动,对于推动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百年宣传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把握党的宣传工作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历史主动,满怀信心向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盐城城投集团”微信公众号开设“学党史·读原著”专栏,与您共读。

 

第一章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洪流中艰辛起步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还只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但历史已经表明,提倡资本主义并不能为中国指明一条可行的出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推动他们倾向于社会主义,并认真了解指导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从1918年7月开始,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该文的发表,不但表明李大钊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周恩来等五四运动中比较年轻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达、邓中夏、蔡和森、杨匏安、高君宇、恽代英、瞿秋白、赵世炎、陈潭秋、何叔衡、俞秀松、向警予、何孟雄、李汉俊、张太雷、王尽美、邓恩铭、张闻天、罗亦农等一大批先进分子,先后走上无产阶级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激烈论争。五四时期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论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第一场交锋,在中国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论争,一步一步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立志改造中国社会的进步青年,最终抛弃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选择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迅速投入到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群众相结合和创造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行动中去。

 

来源:《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

盐城城投订阅号